自去年8月中旬以来,北京市 “7·21”特大自然灾害中损坏公路桥梁恢复重建工程进展顺利。据交通委路政局介绍,截至目前,256项县级以上水毁恢复工程已完工219项,在施33项,完成投资5.3亿元,其余4个项目在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。其中,19座水毁桥梁重建已完成15座;房山区十大路前头港桥和大沙地桥、龙下路孤山口桥正在附属施工,6月初完工;怀柔区怀长路一渡河桥将在6月底完工通车。
水毁恢复工程已完成投资5.3亿元
据交通委路政局介绍,北京市“7.21”县级以上水毁恢复工程共计256项,目前完工219项,在施33项,已完成投资5.3亿。未开工项目共4个,其中怀柔京加路K84+000边坡滑塌抢险工程、怀柔中高路宰相庄泵站改造工程、房山涞宝路等17条道路水毁绿化工程招标,预计9月底完工;门头沟石担路泵站改造正在进行前期征地手续,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。
55项积水点治理工程已完工27项,在施26项,未开工2项(中高路安各庄村公铁立交桥K7+300宰相庄泵站、门头沟石担路K7+200石担路泵站),预计汛前完成52处积滞水点治理,年底完成剩余3项。
县级以上桥梁抗灾能力提高到公路1级标准
与以往修路架桥不同,北京灾后公路恢复重建遵循“以人为本、先通后畅、恢复为主、重建为辅、重视地质、科学决策、突出重点、统筹安排”的原则,除了涉及路基、路面、防护设施、桥涵及附属设施、排水设施、交通安保工程设施等方面外,还提高了抗灾级别,其中,县级以上桥梁均提高为公路1级标准。
据路政部门介绍,为提高重建道路桥梁设施的抗灾级别,在重建设计阶段,通过提高洪水频率登记、加强结构强度等措施提高抗灾标准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,有针对性地增加防护工程,提高抗洪水冲刷能力。“一路一方案”,山区公路新增了防汛设施。一些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路段,增加了警示、照明等设施;路面损毁较轻的路段,增加了边沟、管涵等排水设施;局部路段路面冲毁、损失较大的,在按现行标准、规范恢复的基础上,适当调整局部纵横坡指标,增大局部曲线半径,加固、加宽路基,提高了结构强度。对那些路面整体损毁严重、不具备原状恢复条件的路段,重建的同时完善桥涵、排水等工程。此外,还根据公路等级对河道进行水流冲刷特性分析,疏浚河道,进一步提高排水能力。
6月底前全市19座公路水毁桥梁将全部通车
截至5月28日,19座水毁恢复重建桥梁项目已完工15座。未完工的桥梁分布在房山和怀柔,其中,房山的3座桥梁主体已完工,预计6月完工;怀柔一渡河桥,目前已经成65%工程量,预计6月底完工通车。
驱车沿着上方山、周口店、云居寺一路进入十渡河谷,拒马河水静静流淌,蜿蜒整洁的公路上已看不到昔日洪水和山体滑坡的痕迹。在十渡景区与外界沟通的必经之路涞宝路千河口桥,记者看到,平整的双车道桥面沟通两岸,进出景区的车辆井然有序。
据介绍,除涞宝路千河口桥外,房山区通往十渡、野三坡等旅游景区的交通要道的10余座桥梁,包括三至十渡漫水桥、十大路前头港桥、大沙地桥等等均已得到修复重建,为灾后旅游业的恢复奠定了基础。
涞宝路千河口桥(修复前后对比) 十大路大沙地桥(修复前后对比)房山县级以上公路水毁恢复工程完工121项
2012年的“7.21”特大暴雨给房山区公路桥梁带来较大损坏,县级以上公路14条道路阻断,6座泵站积水严重,16座桥涵主体结构损毁。面对“7?21”特大自然灾害,房山公路分局全体动员、紧急应对,坚持“抢通、抢修、恢复建设”三步走的工作方针,攻坚克难,全力做好恢复重建工作。
按照恢复重建计划,房山区水毁恢复工程共计133项,总投资3.6亿元,占全市投资的51%。其中,国道工程4项,市道工程19项,县级道路工程110项(含部队出入口工程)。截至5月28日, 房山区县级以上公路水毁恢复工程已经完工121项:其中道路工程42项,交通工程1项,桥梁工程77项,部队进出口1项。
在未完工的12项工程中,3座桥梁主体正在附属工程施工,6月初完工; 6座泵站将在5月底完成;1项积水点治理工程6月中旬完成;1项绿化工程预计6月底完成,1项部队进出口工程预计9月完成。
据房山公路分局介绍,除县级以上工程外,房山区乡村公路水毁恢复工程共计 321项,已分三批开工建设318项,目前完成44项,修缮76公里,年内完成恢复重建工程总任务的90%。
加强组织管理 确保水毁恢复工程建设质量
据房山区公路分局介绍,为做好“7.21”水毁恢复重建工作,组建了专门的领导小组,而针对县级以上项目,还成立了由管理、设计、监理、施工单位四方组成的水毁恢复小组。严格程序、规范管理,按照市交通委路政局《“7.21”水毁工程管理文件汇编》、《房山公路分局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程序》等文件要求,落实工程管理各项措施,确保工程管理有章可循。
加强现场巡视和工序验收制度,通过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控制路用、桥用原材料等手段,保证工程建设质量。做好安全生产管理,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合同,定期召开安全例会,加强安全检查力度,进行施工人员安全培训,落实岗位责任。制定详细招标计划,增强招标过程控制,缩短招标期限,为建设工期争取时间。规范工程管理,加强工程队伍的投入,按照工程需求合理增大用工计划,保证施工现场流水化操作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