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平山故乡行

更新时间:2017-07-27 16:49:26 来源:火车网 点击次数:10106019
独揽风月
15篇游记

墙上是我们这代人都熟悉的黑板报,大字写着“西回舍村务党务公告栏”,文字工整漂亮,可见这村里不乏文化人儿。房舍不起眼,瓦顶上横生着荒草,向人们讲述着过去。这正是妈妈说过的戏台对面的小庙,公告栏就在小庙的后墙上,妈妈家的老宅子正对着这堵墙。上次来时,小庙是小学校的教室。里面几块砖头上架着一块木板,地下胡乱铺着些干草。这种只在电影里见过的贫穷校舍蓦然出现在眼前,不但令我上中学的女儿吃惊得张大嘴说不出话,也令我异常震撼。 今天,小庙的门已经关上了。一排新校舍就坐落在它旁边,“西回舍小学”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闪闪,稚嫩的读书声不时随风传来。要尽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,我能想象出她听到后的喜悦神情。

河北平山故乡行9

村委会在行动。

戏台,卫生室和几家小商店,构成了西回舍村的中心地带。这栋二层小楼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之一,西回舍村民委员会在此办公。这块白地黑字的大牌子竖在哪里,哪里就是国家的一级政府。衙门虽然简陋,但没有停摆。看看二层楼上大红的横幅,“经济发展不忘国防建设,安居乐业不失国防观念”。不用说,今年的征兵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了。

河北平山故乡行10

村民们边晒太阳,边看书读报,关心着国家的大事情。

中间那位戴眼镜的老同志,已经捧着报纸读了好一阵子了。这会儿大家正交流心得,讲谈各自的看法。讲者投入,听者专心。

平山是革命老区,这里的人民都是有觉悟的,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糊涂。妈妈说,抗日战争时期,西回舍经常作为拉锯区,有时被共产党控制,有时又落到日本鬼子手中。村子里有八路军家属,有抗日分子,从来没有一个人被出卖。

这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庄稼人,也是我可敬可爱的乡亲!世世代代以淳朴善良为本份,民族大义在心中。

河北平山故乡行11

默默等待。

深秋的暖阳给老人镀上一层好看的亮色。衣衫整洁厚实,白羊肚手巾衬着健康的古铜色脸庞。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,岁月雕刻出深深的纹路,眼神中透着隐隐的凝重。

听村里的亲戚说,这些年日子好过了,吃穿不愁。过去挣点儿钱都是为了吃饭,现在花钱是交电费,交手机费什么的。 过去吃肉得走好几里地到别处去买,现在村里有超市,想吃什么都有。全村500多户人家,种地不费什么劲儿,很多活都不用人工用机器了。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,已经60岁出头的他,过些日子也要去太原。在城里的建筑工地上,一天能挣120元呢!说话时,他那满足的样子,让人听着都替他高兴。

老人雕塑般地坐在自家门前,仿佛在等待着什么。

等待亲人的到来?等待明天的太阳?等待来年的丰收?还是等待未来越来越好的日子?

河北平山故乡行12

乡村黑板报。

在村里一家院子的外墙上,我们看到了这段“黑板报”。 村民已经学会使用宣传工具,把家庭财产纠纷上升为“事件”, 为自己的观点造舆论。这也应该算作一种文明和进步的表现吧!

河北平山故乡行13

丰收的玉米垛。

河北农村的屋顶多是水平的,这和东北完全不同。妈妈说,平屋顶用处多多,不但可以晾晒粮食,她们还在上边缝制被褥呢。

村里的平屋顶上有很多这样的缩微版粮仓。外边一圈稀疏的秫秸杆被铁丝箍着,上边还戴着顶大草帽!里面装满了玉米棒。方便晾晒,通风良好。体现着农民的智慧!

亲戚说,村人的主食都是白面大米,玉米多用来饲养家禽家畜。只有擀面条儿的时候,用些玉米面作薄面而已。

那天中午,亲戚们盛情款待我们。柴锅烙大饼,松软起层,实在是民间美味。还有大米红豆粥,香甜可口。开饭的时候,变戏法似地端上十来盘酱肉,有鸡,有肝,有肘子,有猪头肉,还有豆制品,丰盛得很。妈妈说,二十多年前迁坟那次,席间一点粉肠就算荤腥了。看来,乡下的日子的确今非昔比,鸟枪换炮了。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旅游门户 > 游记攻略 > 河北游记 > 石家庄游记 > 河北平山故乡行游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