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他是厌倦了人们的吹捧和打扰才躲进庐山的。但他到庐山后仍无法看到人民受到疾病的折磨,又行起医来。只是他行医完全是行善,对病人分文不取,仅让患者在治愈后在庐山上种杏树五株。据说“如此数年,计得十万株,郁然成林”——这就是“杏田”和“杏林”的由来。据说这董奉修行的成果斐然,竟致活了二三百岁。在庐山景区,叫“杏田”和“杏林”的地方有多处,处处与董奉有关。更让人称道的是,“杏林”一词还被中国人公认为是中医中药的代名词,这实在是庐山隐者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。到了两晋南北朝,庐山又来了两位著名隐者,那就是一释一文的慧远和陶渊明。慧远和尚,公元355年出生于雁门(今山西代县)。他幼读佛书,20岁皈依佛门,24岁时即登坛讲经。后来由于北方战乱,他准备和师兄慧永同去罗浮山(今广东境内)修行。结果,慧永先期到达庐山,被庐山的山水风光所迷,在庐山建造了西林寺坐禅,再也不思罗浮山之行了。待到慧远也到了庐山,竟也步师兄后尘留在了庐山,增建了东林寺坐起禅来。慧远自公元381年到416年圆寂,在庐山上整整修行了36年。他在东林寺聚众研修佛法佛经,其中包括“寻阳三隐”中的刘遗民和周续之等十余名学者居士,创造并阐发了佛教中“净土宗”理论——即一种简单易行的“心注西方极乐世界,坐定修禅,息心忘知,达到脱离苦海”的境界。据悉,庐山上的主要寺庙如龙池寺、清泉寺、龙泉寺、圆觉寺、大林寺、上崇福寺、上化成寺等,都是慧远及其弟子所建。东林寺后面那百花灿烂万紫千红的锦绣谷,还是慧远在世时种养草药的地方。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,是他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供了想象和创作的空间。陶渊明也是号称“寻阳三隐”之一,他在晋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被任为彭泽县令,但仅上任80天,就因为不能忍受上级官员的打压勒索愤而辞官,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隐居庐山。虽然过着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”的清苦生活,但也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快乐。他在山中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,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鼻祖。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盛世,做过三年江州(今庐山下的九江市)司马的白居易因为地缘关系随时可上庐山自不待言。就是那些离庐山很远,但却都是发烧友的古代诗人“驴友”们,如李白、宋之问、沈全期、张九龄、韦应物、孟浩然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李德裕、温庭筠等,也都喜登庐山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李白的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诗句从一出口,就成了妇孺都经常念叨的名句。他在游五老峰时写的《望五老峰诗》说:“庐山东南五老峰,青天削出金芙蓉。九江秀色可揽结,吾将此地巢云松。”虽有隐居庐山的念头,但他注定不会像陶渊明那样过清贫生活来“巢云松”的,他喜欢的是有酒有肉有美女的花花世界。所以,李白只在庐山留下了足迹、诗篇而没有留下草庐。与这些游山玩水诗人不同的是,唐代还有几个文人未出仕时就隐居庐山,最有名的是李渤兄弟。并且因为他们兄弟俩,庐山出现了一个书院——白鹿洞书院。传到宋代,使它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。贞元年间,18岁的李渤和他的哥哥李涉为了潜心学习,在庐山选了一个僻静之地隐居起来埋头苦读,这一读就是15年(公元785——805年)。史载,李渤在庐山隐居其间养了一头白鹿。这鹿竟通了人性,李渤出行,无论是游山还是访友它都相随左右,有时还能为李渤传递信件和物品,因此,人送李渤为“白鹿先生”。他住过的地方,也被人称为“白鹿洞”了。后来李渤到底还是出山当了官,巧的是长庆元年(827年)他又被任为江州刺史。阔别20多年,李渤没有忘记在庐山度过的他一生中最美好年华的地方,于是进山修葺了他隐居读书的旧居,并广植花树,增置亭榭,蔚然成为庐山的一处名胜。除李渤兄弟外,唐代在庐山隐居读书的名人不下数十,其中有名的是“山中四友”——杨衡、符载、崔群和宋济。他们出山后都成为名士或高官,崔群后来还当了宰相。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,各处学堂纷纷关门,学子们便逃到庐山避难、隐居读书,蔚然成为风气。南唐国主因势力导,任国子监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,聘山长辅导生员,在原李渤读书的地方建立书院,取名为“庐山国学”。